早上在前同事的臉書上看到老東家福委會為了情人節這天弄了一個內部小活動覺得新鮮,身為曾經的一份子感到光榮,所以就想打一篇文章說說福委會在公司的角色功能,也更新一下部落格,好像很久沒回來寫點東西,有點慚愧…
簡單說說福委會
福委會正式的名稱是「職工福利委員會」,簡稱「福委會」或者「職福會」,下文統一稱之為福委會。在我國法規上凡是保勞保達到50人的公司,依法就要成立,且擁有一個別於公司的統編,被視為獨立的個體;福委會通過的決議不需經過董事會同意(其實難度很高,有在裡面當過委員的就知道);辦理各項活動時不能做個別補助(因為大家都有繳錢)。最妙的是公司辦尾牙春酒這筆錢依法其實不宜讓福委會出錢(很多公司都覺得這筆錢理所當然要給福委會出)。以及當年度的福利費用支出必須要超過收入的70%,不然政府會課稅;另外如果福委會已登記為財團法人,且錢多到花不完時,可以將50%拿去買有價證券;如果要買股票則福委會的結餘款要破億才行(台灣大概剩下前100大企業才有機會),當然要拿員工繳的福利金去買有價證券這件事還是得經過財政部評估同意才能進行,不然福委會再有錢、福委們都決議要買來發大財,但政府說不行就是不行。
要擔任福委其實不容易
我第一次參與福委會的運作是在某間上市公司,當時我不是福委,卻因為是HR的關係,需要協助福委會在辦活動時搞定行政程序。而那一家公司的福委們多數由公司待滿一年以上的儲備幹部(菜鳥)擔任,然後由總公司後勤最大的處級單位間接「指導與協助」,所以某種程度上福委會的提案或多或少都會有老闆的意志存在。後來經過不同的職涯轉換,會發現每一家公司遴選福委會委員的方式很多元、很好玩,例如我有遇過高層指定哪些人一定得去當(但說真的福委裡面若有幾個人對老闆有影響力要推案子比較吃香);有的公司按各部門的人數規模算出百分比推代表進入福委會、有的公司是同仁互相推薦(陷害?)投票、有的是福委會本身有一套傳承機制,該屆繼續連任或他們指定誰進來;還有一種最厲害的就是福委都是主管擔任,但是真正在規劃與執行的都是部門裡不是福委的同仁。甚至我聽過最奇妙的是某間知名企業是全體同仁抽生死籤,中籤者當福委,而主委竟然是董事長…的夫人,而且永遠也不會卸任的那種;不同的遴選方式或者運作機制或多或少可以看出公司對福委會的重視程度,還有對員工福利的想法。
福委會的價值
說白了福委會就是一個內部的服務機制,主要推動員工福利讓同事們感受到公司好像除了要大家努力工作之外,讓自己身處於一家很重視員工福利的公司裡面。
但除了上述的目的,從HR的角度來看,福委會的當然也有其他重要價值,尤其是非正式組織內的交流機會。透過福委會的組成,讓不同部門的福委可以稍稍理解別的部門負責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減少一些部門本位主義的偏見;其次透過辦活動可以認識本來沒甚麼機會交流的同事,讓你屏除對某些同事本來的看法與刻板印象,甚至在開會或者辦活動時,去學習同事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遇到辦活動需要向上溝通的時刻(甚至有機會直接了解高層們的真正想法);從升遷的角度看,如果你是具有企圖心的人,在你目前公司位階不高、加入時間不長或者多數主管同事不太認識你的情況下,福委會或許可以提供你適時發揮影響力去影響主管或組織裡的其他人的機會。
最後從最務實的角度來看,工作當中很多人脈的建立都不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達到目的,可是在工作上卻又很需要這些人脈去協助讓工作順利完成,除了當HR外,透過當福委也可以快速建立這一類的關係,所以你還不考慮主動加入福委會服務眾生嗎?